一、培养目标
1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,坚持科学发展观,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;坚持四项基本原则,热爱祖国,遵纪守法,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,愿意为社会主义祖国建设作贡献。
2、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,了解本学科的新动态,能够从事本专业的教学、科研、口笔译等方面的工作的专业型人才。能用日语写出有相当学术水平的论文。掌握一门第二外国语。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,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。
3、身心健康。
二、研究方向
1、日本文学本方向以文学经典为先导,引导员工对各种流派和作家风格的深入研究,包括以时代划分为主的纵向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。
2、日语语言学本方向深入探讨日语语法、句法和语尾结构等方面的学术问题。对音声学、词汇学作系统的解说和研究。
3、日本文化本方向以历史脉络为主线,深入研究日本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和主流文化思潮,以及对当代影响。
4、日本社会本方向对当代日本社会的主要问题进行分类专项研究,深入探讨其源流和发展趋势,并对产生的社会后果进行量化分析与研究。
三、学制与在学年限
实行弹性学制,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—4年,累计最长不超过5年。
四、课程设置与学分数要求
课程类别 |
课程名称 |
学 时 |
学 分 |
开课 学期 |
考核方式 |
最低须修课程 门数及学分 |
备注 |
必 修 课 程 |
学位 公共 课 |
政治理 论 |
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|
36 |
2 |
1 |
考试或论文 |
所有课程均须 修读(7学分) |
|
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|
18 |
1 |
2 |
考试或论文 |
第二外 国语 |
英语综合 |
72 |
2 |
1、2 |
考试 |
英语听说 |
72 |
2 |
学位 基础 课 |
日本文化史 |
36 |
2 |
1 |
考试或论文 |
所有课程均须 修读(10分) |
|
日本文学史 |
36 |
2 |
1 |
考试或论文 |
日语语言学 |
36 |
2 |
1 |
考试或论文 |
中日比较文学 |
36 |
2 |
2 |
考试或论文 |
日语语法专题研究 |
36 |
2 |
2 |
考试或论文 |
学位 专业 课 |
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|
36 |
2 |
2 |
考试或论文 |
所有课程均须修读(6学分) |
|
日本历史专题研究 |
36 |
2 |
2 |
考试或论文 |
日本文学思潮及流派研究 |
36 |
2 |
2 |
考试或论文 |
选 修 课 程 |
公共 选修 课 |
文献检索 |
18 |
1 |
每学期 |
考查或考试 |
不计学分 |
员工 自选 |
专业 选修 课 |
汉语语言 |
36 |
2 |
1 |
考试或论文 |
最低需修5门 课程(10学分) |
|
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|
36 |
2 |
2 |
考试或论文 |
日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|
36 |
2 |
4 |
考试或论文 |
日本社会专题研究 |
36 |
2 |
3 |
考试或论文 |
日本古典文学作品赏析 |
36 |
2 |
3 |
考试或论文 |
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赏析 |
36 |
2 |
2 |
考试或论文 |
社会语言学 |
36 |
2 |
4 |
考试或论文 |
应用语言学 |
36 |
2 |
2 |
考试或论文 |
中日翻译比较研究 |
36 |
2 |
3 |
考试或论文 |
国际关系学概论 |
36 |
2 |
2 |
考试或论文 |
地缘政治与中日关系 |
36 |
2 |
3 |
考试或论文 |
中日语言对比研究 |
36 |
2 |
4 |
考试或论文 |
补修 课程 |
由导师确定 |
|
|
|
|
不计学分 |
|
必 修 环 节 |
实践 |
社会实践 |
5次 |
1 |
3 |
考查 |
不低于2学分 |
|
教学与管理实践 |
36 |
1 |
3 |
考查 |
学术 活动 |
学术交流活动 |
36 |
1 |
3 |
考查 |
科研训练 |
36 |
1 |
3 |
考查 |
所需修学分 |
不少于35学分 |
五、培养方式
硕士生应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,结合本人特点,与指导教师共同制定个人培养计划,一般在入学一个月内确定。个人培养计划应对研究方向、课程学习(包括补修课程)、文献阅读及综述、科学研究等做出计划或规定。硕士生的培养实行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,要根据自身实际,切实改进和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。
1、重视硕士生思想政治素质、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。
2、加强硕士生实践能力的培养。研究生除了加强专业实践能力之外,还要求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训练和创新创业活动。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与研究生兼任助教、助研和助管工作结合起来。
六、实践和学术活动
实践包括实验课程、教学实践、三助实践、社会调查、承担校内外的科研、设计、调研、咨询、技术开发和服务等活动;学术活动包括作学术报告、参加学术报告、访学、进修、讲座以及各种专题的讨论。一般应安排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之前完成。
1、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硕士生积极参与各级研究生学术论坛、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前沿讲座、学术报告等学
术活动。硕士生在学期间要求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不少于5次。
2、实践训练
科研训练:硕士生至少参加1项科研项目,要求能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,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,计1学分。社会实践:选派硕士生到社会上从事实践活动,鼓励各学院建立相应的实践培养基地,以增强硕士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,各学科专业应制定具体可行的考核办法,经审核达到要求者,可计1学分。对文献阅读研讨课,要求硕士生通过查阅文献来提高汲取学科前沿知识的能力,通过研讨来锻炼立论与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,达到开阔学术视野、催生创新性思维的目标。具体要求按照学校相关管理规定执行。
七、考核方式
考核方式为考试或学期论文。第二外语为考试。考试和学期论文评分均按百分制评定成绩。
八、学位论文
1、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是重要的培养环节。硕士论文选题应当具有应用价值或理论意义,鼓励选择直接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课题。论文题目确定后,用于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,一般不少于一年。
2、实行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制度,应安排在硕士生课程结束后即第四学期。硕士生在查阅文献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申请,在导师指导下就论文立题意义、文献综述、研究计划及目标、实施技术路线、主要理论(技术)难点等方面提交报告,并按开题报告收集的专家反馈意见进行修改。
3、学位论文用日语写作,允许有中文例句。按规定的体例要求行文规范、主题明确、论点清楚、论据充分。
4、学位论文评阅、答辩及学位授予程序和要求按照《十大网赌正规信誉排名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》执行。
九、教材和参考文献
详见www.grs.ynu.edu.cn